美国疫情结束何时可期?美专家称取决于这些关键因素
* “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是由复旦发展研究院和丰实集团共同打造的中美关系研究的学术平台
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冠状病毒研究中心实时数据显示,截至美东时间3月30日下午17:30(北京时间3月31日上午5:30),美国境内新冠肺炎累计确诊160020例,累计死亡2953例,与大约24小时之前相比,增长确诊病例逾两万例(20345例)。
在民众人心慌慌、经济加剧震荡、政府加大介入抗疫力度的背景下,不少专家展开了对美国疫情走势的预测,强调疫情防控过程中检测病患、研制药物、疫苗研发等关键因素的重要性,以此判断疫情结束的早晚可能,并提出了按照形势发展灵活选用诸般抗疫措施的建议。
纽约地铁中戴口罩的乘客。图源:纽约时报。
面对疫情:如何界定“胜利”?
艾德·容(Ed Jong)在《新冠疫情将如何结束》(How the Pandemic Will End)中指出,新冠疫情可能以三种方式结束,分别是各国同时控制国内新冠病毒传播趋势、各国新冠疫情大爆发使国内人口达到“群体免疫”(population-level immunity),以及各国持续防控境内新冠病毒疫情直至疫苗研制成功。第一种结局是2003年“非典”的结束方式,鉴于新冠疫情影响范围之广、传播力之强,可能性不大。第二种结局则意味着极大的灾难,甚至可能导致各国医疗系统的崩溃、病死患者数量的急剧上升。相比之下,第三种结局最为可能,但也最为复杂、耗时最久。
按照第三种预测,美国在未来12-18个月内结束疫情是最理想的结果。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公共卫生教授安德鲁·诺伊摩(Andrew Noymer)表示,如果研制疫苗的时间比这更短,几乎可以称之为“闪电般的速度”了。
在疫苗到来前如此漫长的时期中,专家和媒体指出了期间疫情防控的关键因素:提升检测能力,及时收治病患;研制针对药物,防止患者死亡;成功研发疫苗,实现大规模的人群免疫。
首先,检测能力的不足影响了病患得到及时收治的可能。美国疾控中心(CDC)于2月6日开始就向各州发放试剂盒,各独立实验室也于2月开始研制试剂盒,但疾控中心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美国疫情爆发初期限制检测权力的下放,直至2月29日才逐次放宽检测人员标准、下放检测权限,一方面允许非公立实验室参与病毒检测,另一方面允许所有“出现症状者”而非“拥有确信旅行史”的人员接收检测。
目前,美国的检测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仍然存在缺口。文章指出,扩大检测必需的口罩、鼻咽拭子、检测套件、检测所需化学药剂以及检测人员依旧不足,而许多重要资源的缺乏都与疫情全球爆发背景下生产链的断供密切相关。以检测所需的化学药剂和鼻咽拭子为例,美国最大的三家化学药剂供应商都已断货,而世界最大的鼻咽拭子生产商就位于疫情严重的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生产能力堪忧。
美国亚历山大的医生米歇尔·欧(Michelle Au),她形容这几天的工作“就像身处辐射之中”。图源:纽约时报。
其次,针对性药物的研发对避免患者死亡有重要意义。文章预估,大约在3-4个月内能生产出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这种药物虽然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但可以迅速减轻症状、避免患者死亡,它还将进一步降低医院过度负荷(overburdening)的风险、为潜在可能的疫情二次爆发减压。
最后,疫苗是控制并战胜新冠肺炎的治本之策。疫苗的研制要经过复杂的过程:从医学角度看,疫苗既要避免对健康人群造成副作用,又要有效地使健康人群产生抗体对抗病毒,因此要通过严格的动物与人体试验;从政策角度看,由于此次疫情的巨大影响,政府部门在批准疫苗时必将更加审慎(overcautious),以避免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安德鲁·诺伊摩也强调,不排除无法成功研制出疫苗的可能。
目前,美国Moderna疫苗公司(MRNA.US)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研制的疫苗已经进入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传染病学家、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称这创造了“世界记录”。然而,之后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生产、运输等步骤对疫苗的投放使用更为重要。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总裁赛斯·柏克莱(Seth Berkley)表示,Moderna疫苗公司运用了新式疫苗研制方法,将新冠病毒的部分核糖核酸(RNA,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注入人体,由人体自身产生病毒碎片和病毒抗体,这比传统意义上将失活的病毒碎片注入人体更为简便,但这种方法仅在动物身上成功过,而在人体上是否可行仍是未知,而“即使这一疫苗有效,大规模的生产仍将是难题。”
在西雅图实行的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图源:纽约时报。
“胜利”日期:早还是晚?
如果将社会中大部分人口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病毒难以获取新的宿主作为疫情结束的标志,那么两个关键因素对人类的“胜利”有重要影响:一是病毒对季节变化的敏感程度,二是人体对病毒免疫能力的持续时间。
新冠病毒的活性有可能随季节变化,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更有可能削弱其活性。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医生玛雅·马琼德(Maia Majumder)表示,“全世界都在期待夏季的到来能否对北半球的病毒传播产生影响”。同时,对新冠病毒形成的免疫力在多久时间内有效仍然存疑。科学家需要对血清中有效抗体进行检测、确定这种抗体能防止病毒的传播,之后才能明确免疫能力的持续时间。
即使是医学和公共卫生的专家,对疫情结束、人类取得对病毒的“胜利”的日期也莫衷一是。自信者如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成员、意大利卫生部长顾问沃尔特·里查尔迪(Walter Ricciardi)认为,生活会在今年夏天回到“正常”状态,他的主要依据是2003年“非典”大约在5-6月结束,而新冠病毒疫情与之有许多可比之处。但他也补充强调,这需要所有人“团结在一起”(all work together),同时人类要足够“幸运”。
然而,前美国国际发展署全球健康安全与发展小组总管丹尼斯·卡罗尔(Dennis Carroll)不赞成前者的意见,认为里查尔迪的言论更像“政治性的希望宣言”,而非由“任何证据”支撑的科学论证,他同时认为,将此次疫情与“非典”相提并论的科学性是相当“可疑的”(dubious)。卡罗尔援引了中国武汉的抗疫经验,认为武汉的疫情持续时间更为合理、更具参考价值,“通过总体上减缓病患增速的措施,疫情爆发大约会持续三个月。”
美国巴特勒大学药学与卫生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公共卫生专家奥邦纳亚·奥门卡(Ogbonnaya Omenka)也质疑5-6月疫情结束的论调。他指出,1-2月份的澳大利亚也处于夏季中,当地气候温暖,但是新冠病毒仍然在迅速传播。他认为需要对气温影响病毒活性的观点抱“审慎乐观”的态度。在3月30日的美国白宫疫情发布会上,安东尼·福奇也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在秋季卷土重来。
也有学者强调,在前所未有的严厉防控措施下,疫情发展总体上将是乐观的。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阿诺德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学教授、医生梅利萨·诺兰(Melissa Nolan)指出,全球政府、学校、企业和家庭都参与到了疫情防控中来,“目前严格的措施或将确保消除病毒持续传播的可能性。”
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传染病学家安东尼·福奇。图源:观察者网。
对抗疫情:如何“加速”胜利到来?
面对持续时间漫长、抗疫形势严峻的疫情预期,专家和媒体对社会多元互动、共防共治新冠病毒疫情也提出了种种建议。
最急迫的问题是解决口罩、手套、防护服、检测试剂盒等医疗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供应。一方面。全球多个疫情爆发中心对这些防护用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地库存相继告急;全美目前仅有180,000台呼吸机,而医护力量仅足以照护100,000名上呼吸机的病人。据《国会山报》(The Hill)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被迫批准巴特尔公司研制的口罩杀菌系统投入市场使用,以通过净化重复使用口罩。
与之相对的,这些防护用品的主要生产链断裂问题尚未克服,美国国内的防护用品生产需求压力居高不下,美国总统特朗普不得不于3月27日动用《国防生产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授予总统的权力,要求通用汽车公司生产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所需呼吸机。在国内扩大生产渠道的同时,美国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3月30日美国已经接受了从中国、俄罗斯运来的医疗物资。
从上海出发,满载医疗物资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的美国货机。图源:观察者网。
在努力解决医疗和个人防护用品的同时,“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或是决定未来确诊病患人数加速上升或是逐步减少的关键因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预估,如果该政策奏效,感染率会下降95%,而即使如此也有超过960000名美国人受感染。据《纽约时报》统计,截至3月30日,美国超过33个州和地区已经颁布了类似强制隔离(mandatory quarantine)的措施,但隔离措施的效果仍然取决于民众的配合程度。安德鲁·诺伊摩指出,太过松弛的“保持社交距离”举措或将导致未来数月内“短时间、大规模的、急剧的疫情爆发”,加速医疗系统的瘫痪、甚至导致大量病患的死亡。
专家认为,“保持社交距离”并非是长时间的持续政策,需要针对特定地区、特定时间、特定人群精准施策。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威廉·哈内基(William Hanage)表示,在以下情况时将重新评估“保持社交距离”的政策:一是新冠病毒的致病症状突然减轻,而传播后的危害大大缩小;二是经过对患者与无症状感染者的检测证实人体本身就对病毒有免疫能力,如果这样只需要隔离感染者和易感人群,而大量人口可以重新返工、回归正常社会秩序。哈内基强调,针对死亡率显著高于全国其他部分的州,可以实施错峰出行等措施,暗示不必在未来长时间内实行强制隔离。
最后,大部分专家都强调了疫情期间人们自觉防控疫情行为的重要性,参与不必要社会接触的人越少,人们就能越早地走出疫情。奥邦纳亚·奥门卡认为,无论采取了多少种防控传染的措施,“对病毒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调整行为、适应疫情的意愿”。
本文基于对以下文章的编译:
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
Ed Jong,How the Pandemic Will End
Joe Pinsker,The Four Possible Timelines for Life Returning to Normal
USA Today(《今日美国》):
John Bacon,Could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be gone by summer? What we don't know is 'epic'
Newsweek(《新闻周刊》):
Kashmira Gander,CAN CORONAVIRUS BE STOPPED AND HOW HAVE OTHER PANDEMICS ENDED?
本文版权归“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如有投稿,请直接发至xinyanyan@fudan.edu.cn或zhongmeihuxin@163.com。一经录用将有稿费奉上。